做孩子的啦啦隊長(轉貼)


對傅娟來說,每一個媽媽,


都有機會成為兒女生命中第一個,


也是最重要的「伯樂」。


 


大女兒妮妮四歲時,第一次畫水彩畫,


小手顫巍巍的握著畫筆,


鮮麗且生動的勾勒出「媽媽在跳繩」的模樣,


傅娟知道,這個孩子必然有著剔透的藝術心靈;


 


小六時,僅學五個月溜冰,


就獲得北市花式溜冰錦標賽國小高年級女生組第一名,


傅娟看到了女兒在美術以外的另一項長才──體育。




而二女兒娜娜兩歲多時,


就對《魔笛》裡的夜后詠歎調很有反應。


她最愛音樂欣賞課,五歲開始學琴,


才三個月就趕上姊姊之前的所有進度,


她是個天生的音樂精靈。



傅娟順著女兒的天賦走,讓妮妮小學時念美術班,


上國中以後進體育班;


並栽培娜娜學鋼琴、大提琴,進音樂班。



傅娟從不認為,非得要擠破頭拚基測,


孩子才能「贏在起跑點」。


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獨特的靈魂,


做母親的,就是找出這個與眾不同的地方,


讓它有機會發光。



「我不懂美術、體育或音樂,


但我很會做一件事:幫女兒們拍拍手。」



去年,僅十三歲的妮妮,


憑著自修跟美術班的底子,一路過關斬將,


打進植村秀創藝彩妝大賞決賽。


今年八月份,她還要出國參加花式溜冰國際賽。


而十歲的娜娜,也將舉辦她人生第一場演奏會。


和其他孩子相比,他們的青春歲月,顯然燦爛得多。



「我從不為女兒的前途憂心,我知道他們的路很寬。」


傅娟微笑,帶著篤定的信心。



我有個朋友的女兒數學很差,但國文很好,


她立定志向將來要做記者、主播。


可是我朋友仍憂心忡忡,說她想花二萬元讓女兒補數學。


我勸她,既然有二萬元預算,與其花在數學補習班上,


還不如拿去讓孩子去上主播營或記者營,


學她自己有興趣的東西。
一般家長的想法是:哪科弱就補哪科,


但我的想法卻恰恰相反,真正該補的不是孩子的弱科,


 而是孩子的強科才對。


當父母最重要的責任之一,


就是協助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、天賦所在,


然後讓它充分發揮出來。勉強孩子去補弱項,


最多只是讓這個弱項從「差」變成「中」;


但補孩子的強項,就有機會讓孩子的潛力發光發熱,


哪個比較划算呢?



我們家妮妮的學科表現並不是很出眾,


但她從小就擁有過人的藝術細胞與運動神經。


她很會畫畫,熱愛體育,學校大隊接力時,


她永遠是那一個頭綁紅頭巾、負責做衝刺的最後一棒。


 


所以她小三時,我讓她去考美術班;


上國中後,我讓她去念體育班,學溜冰、學韻律體操,


我希望她可以快快樂樂的做自己擅長的事。


 


認真看待孩子的天賦
養孩子,其實也是在跟自己的童年對話。


 


我的教養方式,其實是拷貝我的父母,


他們是我追尋夢想的最大靠山。
我從小就很愛表演。


小時候,我最愛把媽媽的大床當舞台,


身上披著床單,拿梳子當麥克風,


模仿老牌歌星蔡咪咪唱歌。


每年教會舉辦聖誕晚會,


參加演出的小朋友都可以領到一包餅乾,


同時參加合唱與獨唱的我,總可以領到兩包。


只要學校舉辦歌唱比賽,我一定名列前茅。


我很幸運,我爸媽一直非常認真的看待我的天分與夢想。


國中時,我告訴媽媽我想唱歌,她就幫我請歌唱老師;


我說想演戲,她就去找教演戲的老師來指導我。


上五專後,我說我想學電子琴,


我爸花了當時價值二坪房屋的代價,


幫我買了電子琴讓我學琴。
我的數學很差,可是我爸媽從來沒有壓迫我去搶救數學,


而是讓我學我自己喜歡、擅長的東西。


他們的態度,在那個年代是十分罕見的。


就算現在這個年代,如果有國中生跟家長要求要學唱歌,


我想絕大多數爸媽的反應是:


「不要想太多,你好好念書就好!」
我所喜歡的表演、唱歌、演戲,


後來成為我賴以維生的行業,用興趣來賺錢,


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!


 


人生最重要的事情,絕對不是考高分、進名校;


而是每一天都可以開心的活著,做自己有熱情的事。
我希望我的孩子們也能擁有這份幸福。


 


妮妮跟我一樣,數學不好,但那又怎樣?


充其量只是將來無法成為數學教授罷了,


那本來就不是她想要的,我又何必苦苦相逼?


 


有溫度的成績單
台灣教育有個很大的問題:忽略個別特質,


只強考試成績。


你只要不擅長記憶、背誦,就很難在這個體制中獲得肯定。


台灣學校給孩子們的成績單,通常是毫無熱情的。


除了分數以外,


就是冷冷淡淡一語帶過:「某某科目需加強」,


甚至只有「服裝儀容尚整齊」這種敷衍、無感的評語。



妮妮小學畢業時,我讓她去夏威夷遊學了四個星期。


後來學校寄來的成績單,洋洋灑灑一大篇,


細細評估妮妮的特點,說妮妮的強項在人際關係。


她善於跟人相處、懂得分享,


此外,她是個很有藝術天分的孩子,


對運動也很在行她只不過在那裡待了四個星期,


學校老師卻可以看到這麼多的她!


這種成績單,才是有溫度的成績單。


可惜,


台灣很少有學校或老師願意這樣細緻的觀察每個孩子的特質。


我們的教育體制總是希望孩子能在同一個時期,


達到某一套標準;


然而,孩子就像花朵一樣,


不同的花朵有不一樣的花期,


為什麼要強迫他們非得在同一個時間開花呢?


我順著孩子的天賦走,


讓老大妮妮去學體育、老二娜娜去學音樂。


為了練出純熟的技巧,他們都花了很多時間苦練,


可能得磨上一千次、一萬次,才能再靠近完美一點點。


過程中,他們也遭遇很多挫折,


但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選擇,


所以即使有困難,也願意盡力去克服。
當孩子的心態調整成「我自己希望做好這件事」,


而不是「我爸媽希望我做這件事」時,


他們的態度就會很不一樣。


不管是體育或音樂,其實我都一竅不通。


不過,我反而很慶幸我不懂,


所以我無法對孩子下指導棋,


也就不會抹煞了他們的學習興趣。
我很清楚我自己的角色,


我不是教練,而是啦啦隊隊長。
我最重要的任務,就是陪在他們身邊,


支持他們,幫他們拍拍手,這樣就夠了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go03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